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化黑茶资讯 > 安化黑茶文化 > 为什么平时我们看到的砖茶中含有较多茶梗?

浏览历史

为什么平时我们看到的砖茶中含有较多茶梗?
爱达黑茶俱乐部 / 2011-01-18

为什么平时我们看到的砖茶中含有较多茶梗?

  砖茶在加工储存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以及氧气条件进行后发酵以提高茶叶品质,含有一定量的茶梗,能增加砖身内空隙,保证氧气充足,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传统砖茶中含茶梗较多,随着人们对黑茶的关注和加工工艺的改良,近年加工的砖茶不仅原料有所提升,含梗量也比传统的砖茶有所降低。

  

    黑茶中的某些茶品原料是需要一定的含梗量和成熟度的。

  

    试验证明,茯砖茶含梗量太低则会因为砖身过紧影响透气,反而不利于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和繁殖。因为冠突散囊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此外,一定的含梗量有利于砖内水分的排出,也有利于增加砖身的结构力和强度。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10年第29号)中关于安化黑茶的含梗量有明确的规定:(1)天尖,含梗≤5%;(2)贡尖,含梗≤8%;(3)生尖,含梗≤15%;(4)黑砖:含梗8%18%;(5)花砖:含梗8%18%;(6)茯砖:含梗15%18%;(7)安化千两茶:含梗≤5%

  

    黑茶的保健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原料的成熟度有关。明·屠隆《茶笺》载:“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须谷雨前后,觅成叶带微绿而园且厚老为尚。”成熟之叶尽管有些苦涩成分,但整枝内含成分并不比幼嫩的一芽一二叶低,且某些化学成分(如茶多糖、蛋白质、矿物质、茶皂素等)比幼嫩叶高出多倍,香气成分也大多保留在成熟的茶叶梗茎内,如乌龙茶的香气较高与其采用成熟度较高的原料有一定的关系。

  

    清代名臣陶澍在品评不同季节的安化茶时评道:“……黄芽虽晚出,味厚亦非劣”,此处的黄芽是指立夏之后所采的茶,原料较为粗老。但却“味厚”,相对于清明前茶的雀舌,具褒义和赞赏之意。

  

    现代人对茶品质的认定往往建立在原料的老嫩程度上,即“嫩者优,老者劣”。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安化黑茶》一书作者蔡正安先生认为:嫩者固然有其优势,但也不能否认老者的特点。历史上,古代贡茶大多为芽茶,嫩度较高,因为皇宫贵族、达官贵胄无论吃、穿、用的东西都是世上的珍稀之物,茶自然也不例外,从茶品数量上来说,芽茶少,采摘亦难,自然奇货可居,故而对嫩者推荐备至,上行下效,古往今来人们便接受了这一既定的评茶标准。

  

    历史上,黑茶茶品一开始是由嫩度较高的芽叶加工而成的,因为当时西北地区饮茶风俗还只限于上层社会,饮用人群少,“贡茶”、“芽茶”即可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这些“细茶”(应属绿茶类)通过蒸压后,因当时落后的运输条件和长距离的运输路程,到达消费区域后便转色变成了乌茶,乌茶的口感和汤色,经多年的积累,便约定俗成。直到宋朝末年,由于人口激增,茶叶需求量大增,而茶叶供应又跟不上需求量的增加,于是出现了“黑茶供应不足,请奏增加生产,运销西北各省”的奏章。在这种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只有采用较粗老的芽叶“以充其数”。粗老之茶,通过蒸压和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呈现出“不苦不涩、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特点,且价格便宜,很快便成了“一日不可无”之物了,饮用至今。

  

    生活中,茶瘾较重,口味较浓的茶人是不太注重茶之嫩度的,反而喜欢饮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茶品,因为它的滋味和香气较浓,茶味和茶气劲道足,是为“成熟之茶”。

  

    一般的科普文章中,都把黑茶原料描述为粗老梗叶,所谓“梗子撑得船,叶子包得盐”,这是对黑茶的一种误解。传统篓装黑茶中的上品芽尖和白毛尖对原料选用的要求,不亚于现时的名优绿茶,所加工出来的黑毛茶紧结偏直,白毫隐现。50年代的天尖茶所用原料都是一芽二、三叶,比现时的普通绿茶原料还要细嫩。近几年加工的黑茶新品种如极品茯砖、一品茯砖和新制千两茶等都是采用一芽一、二叶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