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化黑茶资讯 > 安化黑茶文化 > 晋商安化茶叶之路珍贵史料《行商遗要》的发现过程

浏览历史

晋商安化茶叶之路珍贵史料《行商遗要》的发现过程
爱达黑茶俱乐部 / 2014-02-21

 

 

晋商安化茶叶之路珍贵史料《行商遗要》的发现过程

  

爱达黑茶俱乐部www.aidavip.com 2014-02-20

  

  

  长裕川茶庄旧址位于祁县渠家大院西侧,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非仰视不得见全貌的茶庄总号遗址,颇为“壮观”。游客穿行于狭窄的青色古墙间,突然有一面中西合璧、阔大精美、高耸挺拔的门庭扑面而来,那一刻,所有的预设和想象,都被一种猝不及防的震撼所粉碎。令人惊异的是,在古色古香的大院中,怎么会有建筑风格如此独特的异类横空出世?

  

  在祁县,走进任何一个村庄,几乎都可以找出一两户甚至更多的与茶庄相关的人家。县志办退休干部胡育先是西六支乡永兴庄人,是乔家大院景区的顾问,他的外祖父、父亲、岳父、姑父、二姨夫,均在祁县茶庄做过事。据他介绍,清代全国著名的茶庄有一百多家,总号多设于晋中,而祁县商帮茶庄独多。清光绪中期,茶商在祁县设庄13家,如果加上票号兼茶的,则有22家之多。

  

  “当时,茶庄是祁帮商业的主营项目,在全国占有很大优势”,胡育先对此颇为自豪。偶然发现的手抄本《行商遗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一部用毛笔抄写的“办茶指南”。其来历和重要性长时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山西晋商文化博物馆的范维令、刘立本等人潜心挖掘,才揭开谜底。

  

  1994年,渠家大院布展时,祁县文管所从北大街54号王锡祥家征集到一批文物,其中就有这本封面未见一字、共77页的蓝皮旧书,扉页上用毛笔写有《行商遗要》四字。之后,这一本手抄孤本陈列于渠家大院旅游景点第十展室的一个角落里,多年一直无人问津。

  

  20069月,祁县晋商研究所和茶票商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研讨祁县茶票庄的课题时,研究所所长范维令突然想到长裕川展室有一本茶庄的无名无落款手抄本可能有点用处。这本手抄本乍看很不起眼,但经过浏览审视,却让人惊讶,让人激动,让人倍觉难得可贵。原来它是长期流落在民间的行商原始纪要,记录的内容既详细,又丰富,可以说是明清晋商遗要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晋商历史、晋商道德、晋商文化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通过调研,范维令、刘立本终于查访清楚:这本小册子详尽记录着晋商办茶的全过程,真实地体现出“万里茶道”湖南安化到祁县段的原生状态,所包含的信息弥足珍贵,是一部极其罕见的文字史料。可以说,这本薄薄的册子,是研究晋商开创“茶叶之路”的一根“定海神针”。

  

  这本20790字的手抄本共七篇,详尽记载着祁县到湖南安化茶山3990华里之间的办茶操作程序,何处装驼运、何处装船、何处打尖、何处住店等一目了然,水旱路上共19站,每一站的路程里数、所需费用、注意事项都记得明明白白,甚至哪站伙食费情况、花多少酒肉钱,都有具体记录。《行商遗要》勾勒出的,不仅是办茶的具体路线,茶商的精明和细心尽显无遗,其苦心孤诣、洞察入微之处,令人叹为观止。

  

  经调查,《行商遗要》是渠家“长裕川”茶庄总结遗留下的一份办茶业务“纪要”。文字中有“光绪二十三年”字样,显见该“纪要”的形成应晚于该年。抄录者为文物贡献人王锡祥的父亲王载庚(1897-1969),王载庚18岁左右进入渠家“长裕川”,大约在民国六年(1917年)抄录此书。可惜的是,原本已失传。

  

  王载庚的原始抄录,为研究茶叶之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无法复制的信息。进入21世纪以后,“茶叶之路”的探访和研究渐成热点,除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多家电视台多次拍摄这一题材的纪录片,南方一些因山西商人而发展壮大的产茶地,为获得“茶叶之路起点”的荣誉,已经暗暗较上了劲。福建武夷山下有个下梅村,该村邹氏与晋商联手从事武夷岩茶贸易达数十年,形成清代闻名一时的茶市。《乔家大院》热播后,下梅村立即行动起来,20065月与乔家堡结为友好村,并在本村立了块“茶叶之路起点”碑,其捕捉时机宣传自己的敏锐意识令人惊讶。

  

  范维令介绍说,“《行商遗要》更显得重要,是研究万里茶道的权威文献之一,因为它记得太具体了,沿路都可以找到实证”。

  

  

  资料来源:爱达黑茶俱乐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idavip.com

  

  

携手爱达黑茶 开启健康生活  www.aidavip.com  ( 400 0737 168

  

爱达黑茶首页 >> 安化黑茶新闻 安化黑茶文化 安化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