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化黑茶资讯 > 安化黑茶文化 > 安化茶场与安化茶叶

浏览历史

安化茶场与安化茶叶
方永圭 廖奇伟 安化黑茶传媒平台 / 2018-10-18

 1

 

安化茶场(即今之县茶叶试验场),到现在已有六十九年的办场历史。它与安徽祁门、福建福安、江西修水,同为国内最早从事茶叶改良的四个科研单位之一。

 

根据湖南省档案馆农业历史资料载:它的前身,系湖南省立茶叶学校,创办于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校址原设长沙岳麓山。为适应当时教学需要,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迁至安化小淹,更名为湖南省茶叶讲习所。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再迁资水上游黄沙坪,继续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才。旋因经费困难,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奉令停办,改为湖南省茶事试验场,委任冯绍裘为场长。冯在草创期间,除接收讲习所全部财产外,没有一寸土地可资利用,只得在黄沙坪白泡湾租佃谌姓(谌高杨的祖父)山地三百余亩,着手开荒种茶,备作试验场地。冯是衡阳人,农学知识丰富,历任茶叶技师、总技师和副教授。他的茶叶审评绝技,几乎达到惊人地步,为茶叶界人士所叹服,故有“红鼻子”之称的雅号。(注一)

 

 

一九二九年,酆勤先继任场长,按前定规划,继续进行。累计植茶十万余丛,育苗三十多万株。使茶园建设初具雏形。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和示范影响,特拟定计划呈准湖南省建设厅于长沙高桥购地两百多亩,设置分场(即今之省茶科所),由技师杨开智主持分场工作。

 

一九三二年三月,罗远接任场长后,因安化总场的茶园基地,原系租用,基础既不稳固,经营管理,亦感不便。乃备价全部收买,计费二千五百余银元。

 

为了普及新法制茶,提高红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积极地推广了冯绍裘设计的木质揉茶机(群众称绍裘式揉茶机)和A型烘干机,仿制二十多部,首先在群力茶厂试用,效果良好;一则所产茶叶质量超过旧法制茶甚远,销售均价,为湘茶之最。二则工作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六至七倍,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茶农容易备置,修理、搬运方便,甚合农村需要。同时节约烘茶时间和烘茶燃料,不仅能解决雨天制茶问题,尤为安化发展机械制茶开创了先河。旋将样机分发平江、浏阳、醴陵、临湘、新化等县,以扩大推广效果(见一九三五年茶事试验场刊物之十一)。

 

一九三六年七月,复奉令改为湖南省第三农事试验场,建设厅委派技正刘宝书兼任场长。刘是邵阳人,早年留学日本,为园艺学家,曾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处长。十二月,由刘呈请省建设厅及中央实业部同意,按过去支援祁门、修水茶场成例。补助扩充经费,中央与省府各拨一万元,指令为建筑工厂,购置制茶机械及其他推广事业之用。翌年七月,在编造年度预算时,又增加事业费七千元。因之经费较前充裕,乃得赖以重新拟订计划,扩大建场规模。并选定黄沙坪北岸酉州,购平坦地基一十七亩,兴建办公室、初制厂和精制厂各—栋,以及添置制茶机械,增加仪器设备,培训技术员等。与此同时,还制订了全省茶叶改良计划,逐步付诸实施。联络闽、浙、皖、赣四省,组成中国茶叶公司,并与之商订具体合作办法。即该公司在湖南设置红茶精制厂,在安化仙溪、小淹、江南、鸦雀坪、酉州、乔口、东坪、马路、探溪、润溪、蓝田等处设立鲜叶初制厂,扩大出口货源,增强对外贸易,力图共同改进。

 

为了进一步推动安化茶叶事业发展,又与湖南省茶叶管理处联合商请修业农校师生,在资江两岸茶区,动员群众,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产制运销,概由省第三农事试验场负责技术指导。共成立九十八社,社员四千六百七十一人,社股九千五百二十二元。在此基础上,又联系金融机关,申请茶贷,予以扶植。据《湖南省茶叶管理处报告》资料载:一九三八年,全省共发放茶贷六十九万四千元,其中安化占三十四万一千四百元。一九三九年,全省茶贷为一百三十九万二千元,安化占八十六万七千四百元。对支援茶叶生产,活跃茶区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九三八年,湖南省农业改进所成立,第三农事试验场与该所合并更名为安化茶场,隶属省农改所领导,规定试验研究与精制红茶为主要工作任务。技正刘宝书仍兼茶场主任,聘黄本鸿(技师)、张嘉涛、谢国权、周显谟、刘达(技士)以及技佐、技助等共十四人(见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五日《湘农讯》)。在这段时间内,除继续改进茶叶产制技术外,主要侧重于制茶机械的研究与创制。盖因黄本鸿系金陵大学工科及农科毕业,具有双重学历,在研究茶叶加工的同时,对革新制茶机械,兴趣更浓。据一九四一年《安化茶场经济制茶计划暨概算书))载;“本场近三年来,研究所得之改良制茶方法,拟再创造一种木质揉茶机和精制方面的捞筛机,与本场发明之抖筛机相配合,使制茶方法渐进机械化。”一九三九年以来,先后研制成功的有茶叶筛分机、拼堆机、捞筛机、轧茶机,抖筛机、脚踏撞筛机(黄本鸿设计,现称平抖机),各地争相仿造,推广极为迅速。因此安化茶场历年研究成果,在生产中检验、应用,已见成效。

 

一九四三年,彭先泽为技正兼茶场主任,下设推广、技术、会计、总务四股,共二十二人,职工四十八人,这时正值香港被日寇侵占以后,海上交通受阻,茶叶出口大减,生产日益萎缩。而茶叶又为战时统制出口货物,概由中茶公司经营及办理运销业务,安化茶场仅能作红、绿茶加工试验和栽培方面的研究而已。

 

一九四四年,因战局影响,茶叶生产更加萧条,中茶公司业务停顿年余,砖茶厂处于保管状态,政府所属机构,唯安化茶场独存。然亦以经费限制,业务无甚开展,处境十分困难(见《省农改所过去工作概要》)。一九四六年,安化茶场转为安化制茶厂,隶属省建设厅。一九四七年,复归省农业改进所。终以全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元气大伤,而蒋介石又倒行逆施,再次发动内战,以致民生凋敝,茶农破产,茶园荒芜。因之各项试验,未能继续进行。安化茶场亦已名存实无,形同虚设。

                      

 

2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年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南宣告和平解放。安化茶场才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获得了新生。

 

人民政府为迅速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不久新中茶公司安化支公司在东坪成立(一九五二年迁长沙),同时接管了安化茶场,定名为中国茶叶公司安化实验场。由该公司副经理杨开智兼任场长,杨系革命老人,又是茶叶界老前辈,在这百孔千疮的废墟上,通过周密筹划,事必躬亲,使茶场迅速步入正轨,恢复了生机。

 

一九五O年,酉州安化红茶厂兴建,在中茶公司统一领导下,将安化茶场迁褒家冲办公,接管原修业农校实习农场所有土地(包括丛式茶园四十余亩)及全部财产,作为发展基础。同年十月,开辟苗圃五十余亩,育苗五百多万株,计划全部无偿地进行推广。

 

一九五一年,结合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就近划入了部分公益田土、山林百余亩。使茶园比较集中连片,有利经营管理。八月,接省茶叶公司通知,派技术人员杨润奎、张善之、廖奇伟、夏昆维、谌高杨、陶角祥、谭缙绅、章德等十余人分赴长沙、平江、浏阳、新化、安化、桃源等县参加中南农林部湖南茶叶调查工作,历时三个多月。十二月副场长王云飞,出席了北京全国茶叶生产会议。根据会上决定的产、制分家精神,安化茶场改由农林部门归口领导,一九五二年元月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安化茶场,指派刘仲云代理场长。九月苏联茶叶专家贝可夫,索利魏也夫、哈利巴伐等三人在中央农林部、湖南省农林厅、省茶叶公司等有关部门人员陪同下,来场考察。对新茶园建设的技术规格和苗圃管理等工作,表示满意。

 

 

一九五三年,在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的的精神鼓舞下,省农林厅将高桥、君山、安化三个直属茶场,明确分工。决定了安化茶场的工作方针,以科学试验研究为主,结合扩大茶园面积,调整充实技术力量,添置图书仪器设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示范与推广。为加快科研步伐准备条件,并调方永圭来场主持工作(任场长)。一九五四年八月,下放县办,改为安化县茶场,一九五八年经地、省批准,又定名为安化县茶叶试验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迄今体制稳定。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不仅生产发展迅速,而且结合生产,开展了科学试验,因而改变了茶场面貌,扩大了茶场规模。特别是通过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九年两次扩建,茶园面积,在接管旧茶园四十亩的基础上,发展到一千二百九十一亩(一九六二年以后退给群众的一千多亩不包括在内)。茶叶产量由一九五O年产红毛茶七担,增长到二千八百担左右。茶叶产值,由一九五O年三千七百余元,提高到六十五万元以上,做到了经营有利。截至一九八O年,累计上交国家利税共二百七十五万元,历次被评选为省、地、县先进单位。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始终坚持了科学试验。如一九五八年四月,在中央第二商业部湖南茶叶工作组的指导下,进行了分级红茶(即红碎茶)初制试验。通过工具改革和工艺探索,试验二十二次,五十三批,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最早获得成功。北京、上海、广州等茶叶公司相继发来贺电,《湖南日报》摘要刊登,从此我国自一九三四年起从事分级红茶试验研究,二十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已在安化第一次解决了。这为我国茶叶生产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也为发展分级红茶,争取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来,所谓“湖红无好茶”的论调,被彻底推翻了。省、地、县连续召开几次现场会议,大力进行推广。截至一九八二年止,全县有烟溪,平口、马路、唐溪、木子、黄沙坪、文溪、陈王、江南、洞市,杨林,龙塘、大桥、三洲、九龙,仙溪、洢泉、东华、田心、清塘和县茶场等,共建成红碎茶厂二十一座,年产量达二万六千余担,总值五百万元以上。

 

由传统的工夫红茶改变为生产分级红茶,这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摆脱茶叶产、制分离的旧轨道,开辟新途径,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一九六三年十月,继续向初、精制联合加工迈进。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奋战一冬春,仿制改制精制机械十四台(件)。于一九六四年投产,终于突破技术关,取得了全省性的第一次胜利。产品成箱后运交广州茶叶出口公司验收,认为花色品种规格清楚、质量优良,符合出口标准。同年九月省农业厅召开了现场会议,首先在高桥茶试站(即省茶科所)和双峰县茶场推广。为进一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改善国营茶场的经营管理,作出了样板,提供了技术经验。

 

一九五九年,省农业厅号召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对高桥、安化两茶场下达了试制名茶的光荣任务。经过实地调查和总结群众经验,成功地创制了绿茶新品种——“安化松针”。产品送请国内科研、农业院校和有关茶叶单位审评,认为:“细直秀丽,翠绿匀整,状似松针,白毫显露,香气馥郁,滋味甜醇,品质具有独特风格,可与各地名茶媲美。”多次参加北京农展和全国评比(注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一九六四年被征集出国展览,获得中外人士好评。一九七九年,庄晚芳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茶》,对安化松针叙述颇详,并有诗称颂:

 

“芳丛产安化,云露凝清华,

且见雪峰容,露止掇灵芽。

细炒塑成针,翠绿星秀霞;

毫茸纤纤现,洁白无疵瑕。

煮火泡玉叶,余香延幽遐;

敬奉外宾客,众口皆称佳。”

 

一九八五年八月,日本丰茗理事会理事长松下智及爱知大学副教授佐野先生,在湖南农学院施兆鹏副教授的陪同下,专程来场参观访问,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松针,赞不绝口,尤其是香气,他认为超过了日本名茶“玉露”。并愿协助送样赴日本参加茶展。

 

一九八五年冬,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杨第甫来场视时,察品饮松针以后,即兴喜赋七绝两首:

 

其 一

磁盖轻移薄雾腾,碧螺龙井色香同;

三巡饮过犹余味,口齿留芳数此盅。

 

其 二

清泉煮得沸腾腾,斟遍三巡香味浓;

寄语东瀛说茶道,有谁能及此松针。

 

致于黑茶,明清以来即为安化特产,又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但以往很少有人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于一九六二年,就将黑茶试验列为重点课题来抓。通过多年的努力,在黑茶初制试验过程中,揭示了几种主要生物化学变化规律,初步涉及到黑茶制造中的基础理论实质,并在《园艺学报》、《茶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三篇,引起了国内有关单位的注目与重视。不少研究资料,还被各大专院校编写教材时所引用。这一科研课题虽有良好开端,惜因十年浩劫而被迫终止。

 

 

安化茶场开展科研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茶树栽培试验。栽培是茶叶生产的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创造出高产、优质的茶叶。因此,解放以来就集中了优势兵力抓这方面的工作。由于茶树栽培时间长,内容多,受自然条件制约,影响因子复杂,所以只能选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设置课题,进行探索,要求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进行茶园深耕、施肥、修剪、台刈、采扎、丰产以及植保方面的虫情预测、预报等试验项目都取得了较好成绩,陆续在《农业学报》、《茶叶季刊》、浙江《茶叶》、《茶叶科技简报》、《湖南茶叶通讯》等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一十九篇,占全场历年来科研成果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一九八一年,收集论文二十七篇,约三十万字,汇编成册,藉以总结经验,继续前进。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但要着重指出的是:安化茶场的茶树品种试验历史是较长的,五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品种引进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引起重视。到一九六三年,又重新抓良种工作,派出专人在云台山建立了良种选育基地,但在错误路线的干扰下,也没有很好的坚持下去。不久专业人员调走了,良种基地丢荒了,品种茶园被毁了。直到一九七三年才正式建立了安化茶叶试验场科研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再次明确以茶树良种选育为重点,以高产优质为目标,力排“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可以说,品种试验是起步早,曲折多,见效慢,一九七九年,才将选出的新品系——湘安28号的研究资料上报,荣获地、县科研成果一等奖。一九八O年正式列入地、县科研重点项目。一九八一年茶场被评为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为安化良种选育开创了新局面。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依靠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来实现。安化茶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一九五二年冬,负责主办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茶叶产制技术训练班。一九五三年,受西南农林部委托,在褒家冲设置了西南茶叶干部学习班,有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康五个省保送来的学员四十余人参加了学习。一九五八年七月,又创办了安化县茶叶学校,设高、初中班,学制二至三年,毕业四期,共二百余人。由于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取得了较好成绩,被评为先进集体。一九六〇年六月,兼副校长的方永圭出席了北京全国文教群英会。与此同时,还结合生产,为湖南省洣江茶场,邵阳地区茶铺茶场等二十多个生产单位(包括县内红碎茶厂)培训了大批茶叶加工技术力量。为省内外的大专院校,如华中农学院,湖南农学院、中南茶干班,常德、长沙、黔阳等地区农校的茶叶专业毕业生来场生产实习提供了场所,肩负了指导责任。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阶段,每次接待农民、工人、干部、学生以及有关生产会议的代表,多至千人以上。使国营茶场起到了传播科技知识和典型示范的作用。

 

(注一):冯绍裘擅长评茶技术,主要是用鼻子的嗅觉来辨别香气,故将冯鼻子说成是“红鼻子”。

 

(注二):一九八六年五月安化松针参加福州全国名茶评比,又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选自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安化政协编印《安化文史资料三》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17年5期总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