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化黑茶资讯 > 安化黑茶文化 > 梅山与黑茶起源

浏览历史

梅山与黑茶起源
安化黑茶传媒平台 / 2019-08-12

 \

 

  梅山是一个地域概念。广义的梅山包括洞庭湖以西以南,沅水以东以南,夫夷河以北以东,湘江以西以北的广阔山区。
 

  狭义的梅山,只指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设置的新化县和安化县。疆域面积包括今安化、新化、冷水江三县()全部,涟源市(70%)、娄底市区(50%)、新邵县(35%)、隆回县(20%)、溆浦县(15%)的部分地区。秦时均属益阳县地。
 

  \
 

  《宋史·梅山峒》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
 

  “潭”指潭州,今长沙;“邵”指邵州,今邵阳;“辰”指辰州,今怀化;“鼎”指鼎州,今常德;“澧”指澧州。鼎澧并列是习惯说法,澧州并不与梅山接壤。

 \

 

史志中记载的梅林就是梅山。广义的梅山是一个动态概念,古梅山地区的先民有时发动对周边富庶地区的掠夺战争或占山为王,而历朝统治者不惜调集重兵进行追剿,以夺回原有地盘。

 

此地域最原始的称呼叫“茅山”(意为芭茅草四处丛生),西汉初期梅钼开拓之后才称“梅山”。

 

“梅山”作为一个地域组织载于官方史志始于唐朝开元年间,唐以后,梅山地域迅速扩大。北宋收复梅山后不久,将其分割成“上梅山”“下梅山”两个面积大为缩小的板块,没有降服的梅山先民居于此。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使梅山先民控制地域再次被分割和挤压,至清代中期,“梅山”从中国历史地图上消失了。

 

梅山与黑茶起源

 

 

 

古梅山人保存食物的方法有烟熏和晾晒等。先年茶叶“落滩”时,将生茶叶拣回来堆放在住处,过一段时间以后,把它们摊开晾成半干,因要准备其他过冬物资须腾出有限的场地,就把摊晾后的茶叶装入篾篓,挂在火塘上方。第二年,把烟熏过的茶叶和冷水放在锅()中合煮,水烧滚片刻之后离火,不很烫时即可饮用。

 

古梅山地区的先民几乎每日都能吃到肉食、鱼虾和蛋,摄入的油脂相对较多,喝了熏过的茶叶煮水之后,身体感觉舒适,也发现了鲜茶叶不如经过堆、晾、熏之后的老茶叶。于是,他们有意识地在生茶叶没“落滩”之前就将其摘回来,经过堆、晾、熏三道程序,做成一篓篓的散茶叶。

 

 

 

梅山人的待客茶


 

1. 煎茶

熏叶和水煮沸稍冷后即饮用。

 

2. 泡茶

先放茶叶,有时加放干姜、芝麻等物,再把开水倒入碗()饮用。

 

3. 擂茶

① 擂茶,是将生茶叶、生花生米、生姜放入擂钵中,用山楂木棒捣成浆,称“擂茶脚子”。山楂木可以使擂茶幽幽放香,经久不坏。饮用时,在碗里放一团擂茶脚子,冲上沸水。冲水时,壶要提得高,水要冲得快,才能将“脚子”冲开冲匀。喝时要趁热。

 

② 擂茶有解暑、止渴、清凉、祛火、明目、提神等多种功能。

 

③ 擂茶分为米擂茶和清水擂茶两种。制作米擂茶时,要先将大米浸泡一个时辰,之后将大米倒入擂钵中作为主料使用。夏天,因避暑的需要,也加入适量山胡椒。冬天,为祈祷来年的平安幸福,加入适量芝麻,意味着“芝麻开花节节高”。清水擂茶以止渴为主。

 

④ 古梅山地区人民在集体劳作时,每天由集体组织提供两顿米擂茶,时间分别在每天的上午十点半左右和下午三点半左右。早饭和晚饭由各家自行解决。

 

4. 釜茶

“釜”是古代的炊具,由陶或生铁做成,相当于现在的锅。用釜煮甜酒、鸡蛋或肉食招待客人,是最高礼节。

 

5. “换茶”

“换茶”是梅山地区民间对喝茶辅料的统称,由季节性瓜果和越冬的果脯、地方土产等构成。其种类主要有干炒货、油炸货、坛浸货和坛腌货。

 

摘自《梅山文化简明读本》(伍亮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