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化黑茶资讯 > 安化黑茶新闻 > 姜爱芹研究员解读2019年茶叶产销形势

浏览历史

姜爱芹研究员解读2019年茶叶产销形势
安化黑茶传媒平台 / 2020-02-08

 

 

2019年11月15日,以“品牌引领,创新驱动”为主题的2019湖南茶业科技创新论坛在长沙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姜爱芹基于大量的调查数据与丰富的技术信息分析了2019年茶叶产销形势。

姜爱芹研究团队统计了2019年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16个主产省份133个主产县的调研数据,其中湖南省一共有9个示范县,包括长沙县、保靖县、石门县、古丈县等主要产茶县。姜爱芹表示,这组数据尤其是指数部分只统计到9月份,其他还在完善中,仅供大家参考。

一、产业概况

• 茶园规模继续扩张,增幅持续放缓


根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16个主产省份133个主产县的春茶产销调查问卷数据,以及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专家们的反馈意见估算,预计2019年全国茶园总面积可达4438万亩,采摘面积约为3700万亩,分别同比增长2.62%、3.22%。还有700多万亩未开采,意味着还有很大的空间没有释放。

• 产量与产值规模增大,增幅回落

 

样本区春茶总产量71.76万吨,同比增长3.88%,增速较前两年也有所放缓。其中,云南主要是受干旱影响,福建、湖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则是受气候与市场双重影响,产量有所下降。根据样本区域数据推算,2019年全国春茶总产量在130-145万吨之间,同比增长约3.88%;


样本区茶叶一产产值约为836亿元,同比增长7.10%,增幅较去年下滑2.54个百分点。

从产量和产值的差可以看出,目前产量的增速超出了茶园面积的增速,意味着单产值在提升。部分省由于气候、市场等方面的影响而减产,同时一部分茶园的产能没有完全释放,也就是说有弃采的情况,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些数据背后的问题。

• 生产结构继续调整


调研产区绿茶产量47.08万吨,同比增长6.56%,占春茶总产量的65.61%;样本区红茶产量达到9.44万吨,同比增长11.68%;样本区白茶产量为1.84万吨,同比增长16.78%;样本区乌龙茶、黑茶、黄茶,受天气和市场因素影响与去年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其中乌龙茶、普洱茶、黑茶(不含普洱)、黄茶产量分别为5.25万吨、1.57万吨、6.35万吨、0.10万吨,分别同比减产10.58%、26.18%、4.25%、8.83%。

绿茶产量增长,同时产值的增幅超过了产能的增幅,意味着绿茶的价格在上升;红茶从指数追踪的贵州区域来看,价格是上升的,但是从133个示范县给出的数据来看,很容易判断出,价格是下调的,因为产值的增长低于产量的增速;白茶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乌龙茶、黄茶、黑茶这几个品类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其中普洱茶是减产幅度最大的一类。

二、价格走势


格走势分为茶青价格走势和干毛茶价格走势两个方面。

• 茶青价格走势


研究团队跟踪了全国16个主产省的397个固定观测点的初制加工厂的原料。

全国茶青月均价格指数

△注:2-5月茶青价格指数的基期价格为2018年春茶季(截至5月31日)分区域分代表品的平均价格(各主产县各主要品种各采摘标准的加权平均价格),6-9月茶青价格指数的基期价格是2018年6-12月分区域分代表品的平均价格(各主产县各主要品种各采摘标准的加权平均价格)


全国茶青价格定基指数变化趋势与去年基本一致,先降后波动上升趋势,春季开采前期及夏秋季,指数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各主产省春季、夏秋季茶青价格指数

 
关于春茶的价格,从主产省份的指数增幅来看,福建省茶青价格今年增幅较大;湖南省持平;山东省跌幅较大,通过复核了解到,山东在2017年到2018年有很大的涨幅,而2018年干旱减产严重。

关于夏秋茶,能看到湖南的涨幅是排在全国第二的,在湖南的9个示范县,包括长沙县、保靖县、石门、古丈等主要产茶县,很大的涨幅贡献来自于石门县。

• 产地批发市场价格走势

干毛茶价格指数

△2019年春茶干茶批发价格定基指数(%)


△2019年夏秋季茶干茶价格指数(不含普洱、乌龙、黄茶)


从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今年干毛茶3月份的价格略低于去年的同期,但是4月份开始上涨,5月份持续上涨;到了夏秋季的时候跟鲜叶的价格是一致的,就是上涨的幅度比较大。

但是在这个里面我们需要提醒的是关于生产作业方式的问题。我们讲到鲜叶、干毛茶价格的涨跌,一方面是来自于市场的波动对价格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成本的倒逼。

我们在千岛湖的批发市场了解到,今年春季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低于50元一斤的茶,整个市场没有交易,就导致低价位的茶直接缺失了。所以看起来好像价格涨了,4月涨了超过20%,从我们跟踪的数据来看,其中有一组数据,低价位的茶从2018年21%下跌了9.16个百分点,这个不是因为消费升级了大家都在买高价位的茶,而是成本倒逼,让这一部分茶没有利润就没有交易没有生产了,所以这一部分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019年黑茶价格指数


2019年黑茶的价格指数,这个是我们在湖南益阳的批发市场调研的数据,应该讲从这个图里面我们能够看得出来,黑茶的产业还是非常健康的,它的价格其实是很稳定的,一个健康的成熟的产业它一定不能是坐过山车式的,忽高忽低的这样的一个波动,大范围的波动。那我们湖南的黑茶应该说基本上这两年都是持平的。

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茶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消费需求增速慢于产能增速,产能过剩风险加大;劳动力短缺且工价持续上涨,茶园综合效益差;精深加工市场开发能力不足,盲目投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质量安全隐忧影响消费信心;生产经营模式较落后,决策效率不高。

• 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


产能增长快于消费增长速度,体系经济研究室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春茶产区干茶交易总量增幅为2.32%低于产量增幅3.88%,产业供求失衡的问题是今后产业发展必须面临的重点问题。

现有产品结构与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存在差距。80后、90后逐步成为了中坚饮茶人群,相对老茶客,他们更为追求便利化、时尚化、品牌化,这类产品的开发需要加强。

关于整个产能的问题,前面讲到还有那么多未释放的产能空间,我们可以看到规模的扩张、产能的扩张以及产能的过剩,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再发展茶产业了?而为什么市场形势不好,大家的积极性还那么高?

其实产能过剩,我们一直强调这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市场的需求,如果我们把市场需求的口子打开了,它的产能是可以被消化掉的,这是第一个相对。第二个相对,现在整个农业方面很多的经济作物都存在过剩问题,而茶叶相对于其他的农产品来讲,依然是比较好的一个产品,所以说如果我们要抓扶贫、抓乡村建设,茶业是一个好的产业,只是我们要思考怎么让这个产业更健康、更稳定地去发展。

首先我们行业自己不能乱,我们的动作不要变形,比如说为了扩大市场需求的口子,我们去讲一堆似是而非的故事,不科学、忽悠的故事,它不可持续。

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数据监测来看,大多数产区今年产量产值是增长,但是销量上超过一半的产区是没有增长的。这个形势还是蛮严峻的。如果说我们需求的口子不打开的话,这个差距会越拉越大。

另外,产能过剩导致部分区域有茶园弃采。

△2016-2019年被调研茶区春茶弃采情况


去做调查的时候,我们请大家估算了弃采情况,我们能看到,这几年弃采的数量是一年比一年高。茶园产能已超出社会需求,若现有茶园全部投产,以年度亩产70公斤计,茶叶年产量将超过300万吨,国内需直接饮用260万吨才能消耗该产能。

体系调研结果显示,现有茶园除被动弃采外,部分地区(广东、广西、福建等)也存在受市场效益影响的主动弃采。

• 劳动力短缺且工价持续上涨,茶园综合效益差

在前面刘仲华教授的报告里非常明确的提出,机器替代人工是未来产业发展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我们有几组数据:

2019年61%的产区存在采工短缺问题,且55%的产区采工短缺比例在10%以上。

从体系调研回收的全国12个主产省225份茶农固定观测点数据看,2019年1~4月中旬,样本点茶农亩均投入成本1813元,其中物质成本占17.15%,土地成本占13.19%(土地成本为流转茶园的年均租金,自有茶园按同等成本折算),人工成本占69.66%,春茶生产采摘环节对劳动力依赖高,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近几年采工工价情况

从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力短缺且工价持续上涨,茶园综合效益差。

茶园效益差,意味着纯粹做种植的农户基本上是没钱赚的,如果农户没钱赚,我们所有的措施,不会在茶园里有投入。而目前中小农生产方式在茶行业中仍然占大头,而在这个占比里面,流转土地本来这应该是一个大头的,现在占的非常小,人工占比近70%(采工)。所以,如果不改变生产作业方式基本上是没有出路的。

当前,茶产业生产作业机械化程度低,作业效率不高。

从体系调研数据看(16个主产省的785份有效农户调查问卷),我国茶叶田间生产作业主要还是依靠人工作业,劳动力需求量大的采摘环节只有13%的农户实现了机械化。

通过调查茶农对机械化技术的采纳意愿,需求意愿最高的依次是采摘、修剪和耕作,分别为24%、12%、10%,施肥、除草、用药的机械化需求意愿比较低,分别为0.5%、4.6%、7.1%。关于茶叶生产中面临的困难,有35%的农户认为茶园劳动强度大;其次是雇佣采茶工困难,雇工工资高,占比26%。

所以,也正是劳动力短缺、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在倒逼我们要实现生存作业机械化。

• 精深加工市场开发能力不足,盲目投入风险大


精深加工产品呈现政府热、产业热、市场冷的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因为它是有门槛的,深加工是要有大资本、大投入,而它的市场运作模式也跟传统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运作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导致精深加工对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还没有显现出来。

大部分深加工产品(抹茶、茶饮料)有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市场风险大的特点。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开发落后于产品开发。

• 信息不对称,质量安全隐忧影响消费信心


茶叶农残消息屡见报端,严重影响消费信心。

茶农用药不科学不规范,部分禁用农药仍在使用。

市场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敏感度。

△困扰消费者茶叶质量安全的原因


△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最希望改善的问题


2018年在“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诉求”的调查中,关注度最高的是绿色、生态、环保,这三个词很简单,但是我们怎么样传达到消费端?

从田间作业方面,我们可以让他们来看我们整个生产过程,但是在我们跟消费者沟通的整个过程中,比如说包括包材元素选择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果品牌标榜的是绿色、生态、环保,但却用了大量不生态、不环保的包装材料,这些和品牌传递的价值是不一致的。所以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里面还涉及到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动作,不仅仅是生产种植环节,还包括了加工生产、销售等每个环节,要不断地强化消费者的认知。这些东西是构成一个品牌很关键的东西,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或是讲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一定是事实胜于雄辩。所以大家要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 生产经营模式较落后,决策效率不高


小农经济仍然是主导地位,具有产业带动力的大企业和在国内外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少。

从行业层面来讲,我们缺大品牌、大企业能够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这是一个我们都认可的事实。为什么我们的专家学者反复强调要建企业集群,会举“小罐茶”的例子?要建立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的大品牌,必须提高未来产业的集中度,这也是我们整个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

企业经营人才特别是营销人才严重匮乏,缺乏有格局的企业家。

从企业层面来讲,我们缺有格局的企业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企业主,“家”和“主”的区别在哪里?企业主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等级效率;而企业家看得更长远,他也有更长远的布局,在这个里面,我们是要做一个真正的百年企业,正如江所说的,红茶产业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有这样一些做长期品牌的百年企业,其实整个行业目前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政府的引导、行业的规范加上所有一线的市场主体的行为,都应该沿着这个路径和方向去走。

政府决策、企业经营更多依赖经验判断,缺乏科学决策的数据支撑。

目前茶产业离智慧农业其实还有一定的距离。尽管我们目前也在做大数据的一些工作,但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做的大数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我们是小数据汇集到一定的量,然后找出规律,形成相对的“大数据”。

真正的智慧的大数据中心,它是因为智能终端硬件设施的进入,比如红茶的智能化管控,黑茶生产智能化流程等,那些是智能化计算机,或者我们说是现代物联网技术的进步给茶行业带来的技术支持。但我们行业目前还不能完全通过智能终端硬件设施来获取数据,包括茶园的在线养分检测系统、虫?密度的监控系统等,在很多山区难以实施,而这些数据其实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先从小数据做起,把我们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市场的数据建立起来,汇聚成一定的数据量,然后做成规律,供我们行业参考,来给大家做决策提供依据。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过去在我们做小农生产阶段的时候,经验依赖是生产效率最高的,而随着今天规模的扩张,当能够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小的时候,就必须依赖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就需要有一定的数据支撑。

、后期市场展望与建议

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自身结构性矛盾的影响,预计产业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增速会进一步放缓,茶叶消费增长动能仍偏弱,茶产业发展将继续承受较大压力。

从短期看,加大促销力度,消化年度产能是关键。

从长期看,亟需改变茶产业生产作业方式,引导消费需求,开展原创性技术与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培育茶产业发展新动能。

• 合理布局,切实稳定生产规模


要切实贯彻农业农村部关于茶产业发展“一稳定三提高”的政策方针。一是稳定和控制茶园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合理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良种比例;二是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引导本地茶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我们整个行业的组织化程度比较分散,怎样有效的解决?

首先,从布局上来讲,区域品类的集中是有效的,所以结合产业组织模式,把种植模式专业化,就是把种植的环节的技术固化,形成专业度,形成标准化,这是目前解决茶园管理分散化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把所有的茶园都流转到企业手里,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的种植环节的投入成本一定是更高的。

第二,初制加工的集中化。可以在一定范围的茶园旁建一个初制加工厂,而不是所有农户都自己种植、自己加工、自己销售。

另外,流通环节。我们要营销终端品牌化,现代的批发市场依然是一个很好的集散方式,要现代化的改造和升级,而不是说现在就一个篮子进厂交易。

如果这些我们能够很好的做起来,对我们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是有利的。

• 优化供给结构,扩大消费总量


产地政府、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涉茶单位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加大市场推广,引导和扩大消费。

主产区政府应加大对茶业大数据建设投入,用数据驱动洞察消费者需求,指导市场主体优化茶类和产品结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强化龙头企业的市场带动作用,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提升产业效益。

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我们所有的专家都在提,我觉得这个可能真的需要我们行业达成共识,而不是说保护落后来制约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区域公用品牌其实有个很好的作用,在起步阶段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公用品牌越强,龙头企业的发育越困难,小的散户跟龙头企业抢原料,小的散户在市场终端形成的消费认知,也会破环同样使用这个公用品牌的龙头企业的声誉,所以这一方面我们是需要去思考的。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应加强饮茶氛围的营造和茶叶知识的科普,通过“全民饮茶日”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对茶叶产品及品饮知识的认知,营造茶叶消费的浓郁氛围,推广茶生活方式。

像现在的“全民饮茶日”活动这样的一个方式方法,对于扩大茶叶在整体人群的认知是有帮助的,而这些方式是需要我们行业、政府持续地去做。除了饮茶日这种专业的专门节日外,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在春茶上市期间,去做这样的活动是最有效的,有人会说春茶上市生产都忙不过来,春茶上市的确是最忙的季节,但也是消费者购茶最旺的季节,所以在这个季节,分出一部分精力去做这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可以提醒那些可买可不买茶的人来买茶,原来会少量买茶的人可能会多量买茶,所以说从调研结果来看,消费者购茶前自己去查询,变成主动地去给他推送购茶信息,是更有效的。

企业应加强供应链管控,做好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根据消费分级大趋势,面向大众消费群体,构筑与大众消费结构相匹配的产品结构体系,并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 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绿色技术


在刚性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需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绿色技术,保持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茶农利润空间的稳定,依靠科技创新与节本增效技术的采用降低生产成本。

一是降低不必要的要素投入,根据茶叶生长规律和茶园病虫害发生规律,指导茶农科学施肥、科学用药;

二是全面推进“机器换人”进程,推进现有茶园宜机化改造,加大茶叶机械特别是名优茶采摘机械的研发力度,提高和完善加工工艺,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 提升管理与运营质量


完善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体系,避免多头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和政策。

引入现代化的产业组织管理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茶产业经营管理队伍;

以企业为主体培育企业品牌。

• 加强基础数据采集与应用,提高决策效率


茶产业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中,经验依赖过渡到科学决策是必由之路,这需要大数据来支撑。数据驱动提升产业效率,释放产业发展空间。

数据帮助理解用户需求,洞察整个供应链的价值传递过程,数据驱动创造顾客价值,拥有了顾客才能拥有产业发展的未来。

从茶园到茶杯,茶叶全产业链大数据采集、挖掘和应用值得全行业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本文整理自姜爱芹研究员在2019湖南茶业科技创新论坛的演讲)

 

原载《安化黑茶》2019年第6期总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