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化黑茶资讯 > 安化黑茶文化 >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七里冲纪事

浏览历史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七里冲纪事
爱达黑茶俱乐部 / 2010-11-09

 

七里冲纪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81407版)

 

 

 

  在梅山腹地,湖南新化县与安化县的交界处,两山夹着一条峡谷,这就是古老的七里冲驿道。

 

  古道伴溪而行,弯转曲折,小桥较多,短短的七里,有十八座桥,俗称七里十八桥。在这条驿道上,每天可以看到的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让人不免怦然心动。

 

  七里冲的两端,为两座高山,北端为大熊山的川江岩,南端为浮清山,中间夹着一座小山峰,名杉山界。杉山界两边是新化县圳上镇的山溪、海龙,这一带森林茂密,多产松树、杉树。在山脚的杉树林中夹生很多油桐、棕树;在山顶的松树林里,茶叶匍匐在树底,散开像地毯,油茶穿插在林稀处。川江岩下有个古村落,叫洞市,即安化的后乡,安化茯茶、黑茶的原产地。浮清山下为浮清乡,即安化的前乡,通往梅城。这里的特产,都要翻山越岭才能运往外面的世界。

 

  从明清至今数百年,七里冲一直商贾云集。他们肩挑马驮,主要运输茶叶、油茶、棕等物资。最多的是茶叶,也就是黑茶。盛夏,松树林里的茶叶在摘过松针(头茶)后,经过梅雨季节的滋养,茶叶长得又长又细,可以摘到两尺长的嫩茶叶,一个妇女一天可以摘几百斤鲜茶叶,制作成黑茶砖后,肩挑马驮至牛田驿(洞市),用竹排木排顺麻溪而下,入资水,到益阳、长沙(靖港)、湘阴(茶湖潭)、岳阳、武汉;陆路翻过浮清山,走大道至梅城、宁乡、长沙,再运往大西北,特别受到牧民的喜爱。

 

  七里冲有两条岔道,为郑家冲、汉子冲,都住了不少人家,沿途也有几户民居,供商贾收集物资时借宿。因为商贾繁多,旧时土匪也慢慢增加,干些拦路打劫的营生。郑家冲和汉子冲的人家于是以舞龙为名习武,保家护院,曾出过不少把式,土匪不是他们的对手,再也不敢在七里冲一带为非作歹,只好远走他乡。

 

  晚清时期,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在西北推广安化黑茶,七里冲的茶叶、油桐的运输需求日益上升。十八桥本来是由山中杂木株树、梓树搭建,冬季下雪结冰以后,削平的桥面比较滑。曾有个李姓的桐油商,挑着一担桐油走七里冲,因为桥面很滑,摔倒后桶破油漏,他立誓,发财后就要修好这十八座桥。几年的桐油生意,他发了财,带上百工匠到七里冲修路架桥,杉山界上下坡用青石板铺成石级,十八座桥全部换成青石板桥,石板从洞市运来,当时路窄,三年六个月才修好七里冲的路与桥。十八座桥,每座桥由两块一尺五寸宽的青石板拼成,青石板上刻满密密麻麻的条纹,踩上去再也不会滑倒。桥墩全部用青石砌成,非常牢固,现在还完好无损。

 

  从此,七里十八桥在方圆数十里名声大振,过往客商都选择这条驿道行走。路途日夜飘逸着茶叶的香味和山歌声,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当今走在这古老的驿道上,虽已难见到肩挑马驮的情景,却仍然能想起曾经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