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化黑茶资讯 > 安化黑茶文化 > 特刊|200多年前大清精英茶会所隐喻的山河国运

浏览历史

特刊|200多年前大清精英茶会所隐喻的山河国运
安化黑茶传媒平台 / 2020-11-29

 大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冬天,陶澍在江南道监察御史任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上九个折子,参吏部积弊,参巡抚、总督等大员在州县一级执政上的不作为。但他上参的第一道折子就被嘉庆驳回:“所奏不准行,原折着掷还”。


监察御史是史书里重点褒奖的对象,对于很多刚取得功名的青年读书人而言,那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职位。敢怒敢言,铮铮铁骨,作风朴素,刚正不阿。历史上有太多的榜样将御史之职塑造成了他们读书时追求的理想,然而,这个职位也是个高危的职位。



对陶澍而言,京城是个十分陌生的世界,在他的诗文里,时常感叹“长安居不易”。他的同龄人里,身居翰林、御史之位的年轻人也多有此感叹。他们是大清的精英阶层,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北京。在冬天朔风阴冷的日子,大家相约轮流做东聚在一起饮酒写诗,用文人的方式安排好一场场雅生活,他们将自己这个小组织唤作“消寒诗社”。消寒诗社每一期都会选定一个主题,要么赏菊,要么忆梅,要么鉴定古董,要么鉴赏古砚。轮到陶澍做东的时候,他安排了一场安化茶的专题品鉴会。

参加那次活动的人原定八个,有中书舍人、有翰林院的编修、有内阁侍讲、有侍御及六部官员。八人中除一人有事缺席,到场七人是吴兰雪、陈石士、朱兰友、谢向亭、胡墨庄、钱衔石和陶澍。

那是他们的第六次聚会,陶澍在邀约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了是要来试他的茶,陶澍给大家介绍了要品饮的茶产自自己的家乡湖南安化资江沿岸的群山,也讲了许多安化茶的故事。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家乡之物最能撩拨起大家的情绪,在场的这些京城俊杰听得很认真。

按照“消寒诗社”的惯例,茶会结束每个人都要写诗点评。这些人都是一帮爱茶人,平日里喝了不少名茶,品茶评水都是行家里手。但安化茶可能喝得不多,了解也不是十分透彻,所以只能听陶澍娓娓道来。

 

陶澍以茶待客,以茶赋诗,以茶赠友,以茶迎春,使得茶会别具一番风韵。茶会结束以后,陶澍根据茶会表达的主题写下了五首五言古风。从诗中可以窥测到陶澍谦和待人,清廉从政,才华出众,对安化茶情有独钟。

“煮茗况家风,庭前余白雪。”扫雪烹茶,当时茶会的情景及与众位精英的深厚友谊跃然纸上。

“茶成与商人,粗者自留啜。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安化茶人长期以来辛勤劳作,但到头来自己只能卖好饮次,生活异常艰辛。作为一个安化人,诗中深深同情安化茶人的凄惨处境。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斯由地气殊,匪籍人工巧。”一语道出了安化茶之所以品质极佳,是因为安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

自古以来形容茶的词语都是缥缈柔丽,最典型的要数苏东坡那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茶的婀娜、窈窕给士大夫带来了无穷的想象。但陶澍在诗中评价安化茶时却用了这样的诗句:“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解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汲黯、宽饶两个词形象地展示了安化茶粗犷的秉性,这茶有劲道,直挺挺的姿态给人刚正之感。陶澍以拟人化的手法在描述安化茶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背后却是在暗喻自己作为御史的心理,要以汲黯、宽饶为榜样,做一名好的言官。


这种茶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功”又岂是《茶经》中那些茶可以媲美的呢?其现实功效不外乎是在大鱼大肉之后能够清洁口腔,驱邪避秽,其功勋就是西北牧民仰仗此茶,性命所系。

透过陶澍在这次活动结束后留下的诗来看,我们几乎可以肯定,那一场茶会品饮的就是安化黑茶中的花卷茶,也就是千两茶。那场茶会举办在嘉庆年间,很巧,后来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嘉庆遗物的时候找出了两截树干形的紧压茶即千两茶。

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回望,1814年是陶澍生命中的一个拐点,那场茶会是这个拐点的折射。茶会之上,人茶合一,他以安化黑茶千两茶的秉性来借物抒怀。他读懂了安化茶的真实意涵,借以诗咏茶之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那种扭转乾坤、涤寐逐昏的气势都表现于他一路实干一路升迁的仕途中了。

200多年前,北京城那场由清朝精英阶层举办的安化黑茶专题品鉴会,品鉴的不仅仅是茶本身。纵观历史,文人因茶雅集的事并不罕见,但还没有人把茶摆在如此醒目的位置。200多年前的这场茶会,参与者并没有刻意地去附和什么,他们站在了国家的宏观视角上谈人、谈茶、谈功效与功勋,谈“人茶一味”里所隐喻的山河国运!


(本文据洪漠如作品改编)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

《安化黑茶北京战略 · 2020北京“两展

一节”安化黑茶(北京)文化节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