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化黑茶资讯 > 安化黑茶文化 > “世界茶王”千两茶

浏览历史

“世界茶王”千两茶
爱达黑茶俱乐部 / 2011-01-18

“世界茶王”千两茶

  湖南茶友、茶企以及茶业专家经常用“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形容千两茶。千两茶是安化独有的传统产品,其形态和制作工艺都极为独特,确实是“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安化千两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时,千两茶因其功用独特,形状硕大,香高艺雅,滋味浓醇,被称为“茶之侠者”。当今,千两茶被称为“世界茶王”。台湾学者曾志贤花费十余年心血,于2001年写成了一本影响甚大的茶书《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该书是一本普洱茶“专著”,可其开篇第一节却赫然是《从世界茶王湖南千两茶谈起》,对千两茶推崇备至,称它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据报道,安化千两茶还是台湾故宫博物院、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的“镇院之宝”。千两茶是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独特茶品。

  

    千两茶古称花卷茶或千两花卷茶,是中国茶文化的宝贵遗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千两茶的制作工艺复杂,全部由手工完成,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历史上一直被安化刘姓家族所掌握,素有传子不传女的旧俗。只有得先人真传、技艺精湛的踩制师傅才能主持制作。一般全年只有四五个月能生产,产量很少。成品茶长约156厘米,直径约20厘米,单支净重36.25千克(合老秤1000两),包装与产品同步生成,是唯一非后包装产品。千两茶风格式样天下唯一,置于厅堂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能体现主人的文化品味。

  

    据考证,千两茶是根据晋商的建议和需求所创。清道光元年(1820年),安化边江刘姓茶人在晋商三和公指导下,采用花格篾篓,全人工踩制工艺,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优质黑毛茶,增加重量,制成千两茶。千两茶的发明不仅丰富了中国茶类品种,同时也为黑茶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千两茶在压制过程中的民谣号子,其韵律颇像山西民歌,其歌词选用是几百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牧民对黑茶这一特殊茶类完美而客观的赞美,今日吟来,颇具回味,抚今追昔,更是荡涤心神。

  

    安化江南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但却十分美丽的沿江集镇,是历史上外地茶商来安化采购优质的主要地点之一,为当时茶叶加工的重要集散地。千两茶最早创制于江南的边江,边江是位于资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以刘姓为主。据当地制茶老人介绍:花卷茶是以安化上等黑茶为原料制成,前后有23道工序;其制作有特殊要求:一是必须是地道的安化茶,本号花卷茶以全白梗春茶为原料,副号花卷茶以花白梗春茶为原料,加工过程中再予以拣剔;二是要求无梗无杂;只有检验合格,才能启动花卷茶制作。花卷茶的生产场地和工具都十分原始、古朴,没有任何机械。盛茶的长筒花格篾篓必须是新鲜楠竹织成,一根楠竹只能织一只。每支茶加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蒸包灌篓,第二阶段为杠压紧形。经过繁杂的工艺过程后,置于特设的晾棚竖放晾置,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即为成品茶。

  

    千两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且全由手工操作,制作时由一班身强力壮的男子进行踩制,通过滚动性的踩压,使茶汁溢出,增加茶叶的粘结度和糯性,从而达到紧结成型的目的。装茶的篾篓制作十分复杂而且科学,可保压制紧型时只进不退,只紧不松;虽然为手工操作,但成茶的紧结程度却为机械所不及。包装从里到外共三层,第一层采用防雨水、防异味、又具有杀菌保健作用的蓼叶,第二层采用防雨水的棕片包裹,第三层采用竹黄编制的篾娄包装和固定。这种独特的包装工艺使千两茶既便于长途运输,也便于在多种环境下长期存放,以致有“千两茶浸水七年茶心不湿”之说。花卷茶的加工过程十分复杂,其包装和踩制过程又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茶人的智慧结晶;茶品粗犷和大气,实为中国茶文化的典型代表,故被中外许多茶人和学者所珍爱。

  

    品饮一道,讲究甚多,但茶叶品质的高下总是以色香味形为鉴评的。《方圆之缘》一书讲到对一个陈年花卷开堂破汤时的情景,当时台北政要和名流耆老毕至,视为盛典。破篾竹、揭棕皮、撕蓼叶,观之其色如铁。泡而品之,则沉香浓烈,进口滑爽,汤色金黄明亮。千两茶陈放时间越久味道越浓烈醇香,若有窖藏茅台之特性。由于千两茶古朴的加工工艺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长期饮用千两茶对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解腻、帮助消化,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并具有抑制肥胖、延缓衰老、防癌抗癌等功能。据茶学专家介绍,陈年千两茶内质转化的生物化学机理尚是一个待解的学术之谜,品质独特者可泡数十上百道而犹有沉香,泡后放置一个星期其味仍然完好,无碍品饮。